——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无论是从今年下半年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的当前要求看,还是从“十五五”时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的未来需要看,都需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01
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准确认识此次会议强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之于当前发展阶段和经济形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黄群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此次会议深刻分析了“十五五”时期我国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科学指出了未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充分认识到不确定因素增多趋势,同时指明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的基础条件。
面对外部环境的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确定性有效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推动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今年上半年,我国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还有待进一步激发,微观主体预期偏弱和活力不足,我国经济还面临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和挑战。
今年下半年,要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一方面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另一方面要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02
用改革的手段治理“内卷式”竞争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强调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改革矛头直指“内卷式”竞争,将如何进一步激发经济社会迸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黄群慧:一个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更有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更有利于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从而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向好。推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还有赖于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完善,有赖于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市场经济秩序。
当前,我国“内卷式”竞争问题比较突出,既表现为同行业企业间竞相压价、陷入恶性“价格战”、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产业供给格局,也表现在产业链处于主导地位的平台企业、头部企业或链主企业,利用其垄断势能压低上下游企业供应价格、扭曲正常供求价格机制的产业链生态。
这要求必须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同时,下半年一定要强化地方政府推动解决拖欠账款责任举措,强化针对平台企业的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举措,强化完善激励创新的产业政策举措,强化重点产业“去产能”,强化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举措。
03
挖掘体制机制潜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提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具体而言,该如何更好落实有关要求?
黄群慧:首先,要以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为重心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重大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要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研究,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支持体系,建议“十五五”期间大幅提高基础研发费用,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原创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效协调的科研组织模式。
其次,要健全支撑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整体效能。这要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提高人力资本,构造完善的创新生态,强化人才激励制度,构建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推进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有机结合参与分配,彻底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物不重人”“重视物质资本不重视人力资本”的分配导向。
再次,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握好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趋势和产业发展方向,衔接好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和聚焦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因地制宜地完善创新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04
深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部署,是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这对今后科学准确把握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进而转化实践动能有着怎样的启示?
黄群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改革与法治相统一、坚持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与开放相统一、处理好落实与部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的改革方法论。这深刻揭示了用科学方法指导和推进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也需要我们在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实践中深刻领会和科学运用。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全社会预期稳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制度基础。现阶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至少要聚焦两个方面改革领域,一方面是聚焦到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要聚焦到构建全面推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的重大原则。
这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凝练出来的重大规律性认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遵循,对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在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中必须深刻理解、牢牢把握和始终坚守。
新时代我国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深化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遵循。
盛宝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